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供销合作社消失记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供销合作社消失记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全国供销合作社为什么都倒闭了?
这本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既然民营经济起来了,这些一般性的日常销售贸易自然可以由民营经济来完成,国家控制经济组织与民营经济应该有定位的不同,不应该与民营经济争利。如果政府是考虑到要养活一批人,就让供销合作社继续存在下去,那就另当别论了
1.跟那些中小型国企一样,相信一包就灵,结果基层小供销社引进承包,而承包人涸泽而渔,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2.恪守底线,不敢像私人小卖部那样敢于突破底线,进点儿***冒伪劣、偷税漏税……输在起跑线上了!
3.负担重,当初进去的人有些人有关系,吃苦往后,争利在前……懒得上班还要待遇和***……
国家计划供应政策改变后,失去政策扶持,放任自生自灭,以致于此。也有发展好的,如陕西供销上市公司红火一时,000564供销大集,但由于对按市场缺乏灵活性,目前也陷入困境。
首先,供销合作社是***经济时期的产物,建国以后直至八十年代初期,由于我们三大产业处于建设阶段,物资和各种商品比较短缺,加上当时的经济形式是公有制,全民实行供给,所以就有了供销社。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实行公有制和其它经济成份并存,一段时期内,市场上的生产生活物资不再紧张,老一套的供销模式跟不上当时的市场规律,随着***经济模式退出舞台,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也就代替了传统的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
供销合作社当年还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时代在前进,体制在改革,打破大锅饭。目前管理机构还存在,部分专营业务还有经营。有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市县供销合作联社。还经营国家管控的农产品***供、部分农资商品、废旧汽车回收、烟化爆炸危险品等。
为什么供销社还存在?
为什么供销社还存在?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未改制前,地方经济主要靠“粮食局、供销社、商业局”三大主管单位,应该说“粮供商”占比三分天下;改制以后,将粮供商基层职工“一刀切”,企业破产倒闭,职工买断下岗;国家仍然保留粮食、供销社、商业局机关人员;并且纳入公务员事业编体系,没有了职工,这些局机关仍然对市场有监管作用;粮食系统也要监督粮食收购、储存、保管,只不过这些单位是“股份制有限公司”,人员编制不属于粮食局主管;供销社也是监管供销生产物资、农资生产资料,这是主营业务都有“股份制有限公司”经营,人员编制也不属于供销系统,商业局同样如此,应该说是“清水衙门”,动动嘴跑跑腿;起不了关键作用,但是国家地方遇到突发大事和自然灾害,仍然对物资供应起到调配职能;除粮食国家储备粮库有国务院直管外,省级、市县级粮食储备粮仍然有“股份制有限公司”代收代管,这些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买断工龄”后,返聘入股的“再就业”下岗工人;其人事编制不属于粮食局管理,属于“股份制”员工。
供销社有一批职工,在2004年还没有来得及改制,国家紧急叫停“买断工龄”下岗,并定性“买断工龄”行为是违法,这批人就没有参加“买断工龄”下岗,而是按“内部内退”处理;供销社利用原有的固定资产,(门面、商业大厦办公楼)进行社会出租费,来解决内退人员生活费,每月扣除养老缴费,大约领取几百元生活费;养老保险公司缴纳,个人扣8℅;到龄办理退休手续。(我地供销大厦几百号员工,就是这种情况)
这就是***仍然保留“粮食局、供销社、商业局”机关的原因;一个局的事业[_a***_]人员不超过10人,以前我们一个县粮食系统在职职工,工业、商业和基层粮站,有几千职工(含新办集体知青待业),这几千多少,后来都下岗成了“灵活就业”人员,自谋生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供销合作社消失记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供销合作社消失记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