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供销合作社新年对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供销合作社新年对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供销社的顺口溜?
风不着、雨不着、晒不着,每月拿24元的工资。当时,一般工人一个月也就几块十几块钱。当时,民间有顺口溜:打脉方向盘,池猪售货员。这些,都是人们羡慕的好工作。那时候的售货员,都是正式工,个个都很牛。虽然门头上写着为人民服务,但是有的售货员的态度一点都不好。
1.小仁兴应,农村供销部,活跃寨村屯。年节***赢,持证入户循食品种少,票证批条.尊。
2.小采购:农村供销部,营业员有数,先打酱油醋,后撕小花布,从士收白瓜子,再收干菜薯,筐担敛鲜蛋,换钱不出户。
3.小服务:农村供销部,农民当人物,抓住重点人,再去各家户,响应上级令,宣指新作物,点面做示范,产品保销路。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供销社系统无疑是辉煌的,作为全国供销社中的先进代表,三十里堡供销社更是个中翘楚。供销社门口一幅“货好誉千家不愧诚中取利”,“楼高盈百尺长从微处便民”蕴含着老式做派的商业对联。
“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营业员”,这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于全国的顺口溜,也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最令人羡慕的四大职业。其中,以“营业员”为代表的供销社,保障全国人民的衣食住行长达三四十年,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全民记忆。
小时候过年,你家春联是手写的还是工厂印刷的?你感觉手写的春联会让过节的气氛更浓吗?
小时候我家的春联都是村里找人统一写的,因我大哥参军是军属,每年的三十,村干部带头给每户军属亲自去贴,而且敲罗打鼓,后面是一群小学生,拿扫帚帮忙打扫院子,甚是热闹。那时很穷却很开心,怀念逝去的快乐时光。
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对联一直都是手写的,爷爷是老师,父亲是老师,他们都能够写,毛笔字写的还不错。说这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小时候我也跟着一起学毛笔字,为现在的写字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记得那个时候三四五岁,全村的人都一到过年的时候都跑到我们家里面来。一般都是自己买了红纸,然后央求爷爷或者父亲帮着写几个对子。
所以一到过年二十六二七二十八二十九的那几天,我们家里面总是摆满了对联。看着非常的喜庆,非常的热闹,家里边也因为这人总是络绎不绝。
爷爷和父亲帮人家写对子纯属是帮忙,而且这种帮忙让他们也感觉很有成就感,很有尊严,这是被人认可的一种表现。爷爷和父亲在村子里面甚至周边很多村子,整个乡里面威望都是比较高的,远近闻名。
后来父亲开始负责村子里面的红白事儿。做司仪。我们那儿一般称作管事儿的。再后来村子里边邻近的村子里边,家长里短,矛盾纠纷,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也都来找他们。
写对联,贴对联是过年的一部分。现在人都比较简单了,总是直接到市场上买了一些印刷好的对联门神,大写的福字,花花绿绿都是彩色的,看着当然也很好看,很喜庆。但是总觉得少了一些东西。少了过年的那种气氛,少了写对联的时候的那种热热闹闹的感受。
我小的时候,即60年前,村子里没有纸笔卖,或买不起,我家从未贴过一幅春联,堂屋及两边柱子挂对子,今年挂后收起,明年春节再挂。如今,我家房子有200年了,此房,清代出过进士举人,民国年间,有2人参加国军投入抗日战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供销合作社新年对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供销合作社新年对联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