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温铁军谈供销合作社合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温铁军谈供销合作社合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温铁军说农民向社会贡献了剩余,这个剩余指的是什么?
农民向社会贡献了剩余,这个剩余指的是什么?本人的理解应该就是剩余价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百分之八九十的农业人口,建国初期,他们将私有土地集中归集体,就是当初的互相组,合作社,到后来的人民公社。由个体单干转向了大集体生产。
土地归集体了,劳动力解放出来了,他们响应祖国的号召,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兴修水利运动,为我国后来的农业生产丰产丰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了稳固的水利,就有农业的丰产丰收,农民将收获的粮食,农富产品,除留少数自给外,全部出售给国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交公粮,交农业税,所有这些应该理解为他们为社会贡献了剩余价值吧。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拥入了城市,他们干着城市人不干的最脏最累的活,他们为祖国的建设搬砖添瓦,一幢幢高楼,一条条公路,一座座桥梁,哪里没有农民工的身影,这是不是农民向社会贡献的剩余价值!
农民向社会贡献了剩余,是千真万确的,是钢铁般的事实。
首先,农民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社会主体。
一是在社会的主体当中,农民占据着绝大多数人口。在我国十四亿人口中,最少有十亿人口是农民。
二是在社会的主体当中,不管是工人,还是知识分子,或者其他公职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的祖先远不过三代,近的一代或二代,都曾是农民。
三是从社会历史发展上看,农民是整个社会主体的源泉,没有农民就没有社会,更不会有现在这么繁杂的社会的主体。
由此可见,现存社会的主体,除农民自身以外,其他社会的主体都源自于农民对社会贡献的剩余。
其次,农民为社会贡献了粮食剩余,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一是农民从自然中获得粮食贡献给社会。人以食为天,没有粮食社会的主体一天也无法生存,不管你是农民,还是非农民,都是一样的。除非仍然活在动物世界。可以说农民是社会主体的衣食父母。
二是农民从事农业为社会贡献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作为基础也就没有社会的国民经济,离开了农业,国民经济就失去了根基或基础,社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社会的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是第一产业,是社会主体的祖先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是社会主体的次祖产业,工商服务业是第三产业,是社会主体的再次祖产业,也就是说爷儿孙的历史顺序关系。
谢谢邀请:这个剩余,就是农民的剩余劳动,转换为价值,既农民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不然,当期的农民为什么那么苦呢,除体制等因素外,劳动的剩余,被通过交公粮、交提留、交定价(低于劳动力价格的价值)低价农副产品,如牲猪定上交等,上缴给国家和集体,农民所剩不多,极积性难干发挥,生活很难改善和提高。又如:修水库,打干堤、架电路线、修公路、铁路、建学校等等,这些应由国家承建的基础性工程,全都由农民无偿干了,农民仅仅得到了很少的生活补贴,有的连生活补贴可能都没弄到。这些的这些,最后都形成了国家和社会的财富及国家资本,实际上是国家收缴了农民大量的剩余劳动和价值。当期,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要么是国防建设的重工业、要么是人民生活所需的轻纺工业、要么是维持生产(农机具)的低端制造业,要么是维持生产生活的供销服务业,加之至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没有出口创汇商品,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企业,没有高端产业和行业,国家和社会财富积累从何而来?国家机器要运转,最大的群体最散的结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最广大农民朋友的剩余劳动而创造的价值了。所以说,中国的农民最了不起,支持支援支撑国家发展几十年。农民问心无愧、农民当应加偿。~~如今,国家强盛了,经济发展了,工业硬气了,社会进化进步太大了。改以农补工为以工补农势在必行,适度解决和提高农民养老待遇理所应当、无可厚非。同时,前数三代,中国9o%的人都是农民伯伯呀,这个大家应该没有过多的疑的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温铁军谈供销合作社合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温铁军谈供销合作社合集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