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供销合作社考证有用吗现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供销合作社考证有用吗现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记录历史有几种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结绳记事。在远古时代的人类中,一些部落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传说以及重大***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就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粗细的结,结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均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按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它存在于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以前的漫长年代里。
2、用古老的文字记录历史。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通常把所记的事情书写在一种称作“纸草”的纸张上。两河流域的古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所记所述多写于泥板上。我国商代出现了甲骨文,将占卜记事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3、设太史令。也称太史,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周代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秦汉设太史令,西汉太史令司马迁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4、设专门机构编纂史书。隋初秘书省领太史曹,后改为太史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隶属于秘书省。秦汉以后职位渐低,主要掌管天文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古代记录历史有多种层次和体裁。最高层次是由朝廷史官编纂的国史。官修史也有多种体裁。如西周、东周编年体史书左丘明的《左传》和孔子的《春秋》,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西汉司马迁的纪传体《史记》。东汉班固的断代体《汉书》,魏晋陈寿的断代体《三国志》。记历史的第二层次是官修的地方志,亦称方志。各府、各州、县政府出资,由知府、知州、知县任主修,组织有功底的举人、秀才和退休官员编纂府志、州志、县志,如《苏州府志》,《太仓州志》,《吴县志》。基本上每朝每代都要修纂,如《江阴县志》遗传的就有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八套。第三层次是民间豪门大族、乡绅出资编修的宗谱,也称族谱,家谱,家乘。中国《百家姓》有568个,每姓每族支都修宗谱,宗谱面广量大,记载各姓氏的繁衍和名人传记。例如,***初期,许多人家把家藏的宗谱(每谱都要10到几十册)作四旧废品卖到公社、街道供销收购站。上海图书馆乘机从各地收购站回收这些废品,堆积如山。***结束后,花6年整理后,加上其他图书馆的废品和资料,编成5万多册的《全国家谱总目》电子光盘,供读者阅读。国史,方志和宗谱,是中国三大史料的形式和来源。此外,还有个人撰写的史书。例如清代师范编著的《滇系》,内容包括云南政治、经济、民族、名人传等方方面面。个人著作的还有大量的野史,笔记***,光明清两朝就有300多种,内容非常可观。如明朝《万历野获编》,谷应泰的《明朝纪事本末》,清朝的《清宫遗闻》,《清代述异》。这些稗官野史、笔记***,不少是正史上没有的史料,是正史的补充,当然也不乏虚构推测的内容。
历史主要可以分成实际记载的事物、传说两种,而实际事物有可以分为文字、文物两种。其实这也是人类记录事物的主要的方法。文字就是我们常看的史书、传记、铭文、公文文书(办公记录)及其他各种县志、地方志等等,其实无论哪一部的官方编纂的史书中都做不到面面俱到,所以其他题材的文字记载便可以很好的补充官方史书,如史书记载某一个人物时或许不会记录他的家人、朋友等人物关系,但在其他的传记、墓志、往来书信、诗词等作品中确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这些史书之外的人物关系或***的详细。
文物是人类历史上活动后留下的遗物、遗迹,或许最初它们并不是为了记录而产生,但是留传至今,是我们解读历史重要的证据之一。例如我们可以从古代的铁器、铜器、金器等器物可以了解到古人的冶金水平、工业水平及文化倾向。文物也是对正史补充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说包含神话故事但不仅限于神话故事,因为在文字发明、文字普及度低的时代,传说是人类记录历史重要的途径,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只能口口相传。传说最早期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只不过后来文字普及后很多传说也被记载成为了文字,此时离传说发生的年代已经非常久了,加上大多的传说可能在传承过程中被加入了主观、错误的信息,这也加深了考证的困难,很难认定是否和真实发生的一样甚至是没发生。但我相信历史上的传说中,一定是有真实发生的事迹的,如《史记》中的三皇本纪(司马贞补)、五帝本纪、夏本纪这些在目前看来几乎就还只是传说,但经过多年考古发现,已经逐渐的出现蛛丝马迹,为这些传说提供了少量的依据,如果未来发现更多,那么完全的可以证实这些传说就是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供销合作社考证有用吗现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供销合作社考证有用吗现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